经历了酷暑难熬的夏季,一场场秋风秋雨即将把我们带入天清气爽的秋天,这一季我们将要经历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霜、霜降这六个节气。由夏到秋,天气由热转凉,是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,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,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阳消阴长过渡。《皇帝内经》云:“顺四时而适寒暑”,即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,以和平的心态和平衡的身体状况去适应它。由于昼夜之间温差增大,也是人们发病较多的时节。常见的有支气管炎、哮喘病复发,肠胃疾患增多等,所以在初秋来临、季节交替时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。
养阴润燥是关键
中医认为燥是秋天的主气,燥邪易耗伤津液,而致干咳少痰、口鼻干燥等症状。秋季的主要特点是燥和干。立秋过后,湿气去而燥气来,初秋时天气尚热,所以燥而热;到了深秋季节,天气转凉,就会变得燥而凉。燥热和燥凉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“秋燥”。秋燥时,人体会出现皮肤干涩、鼻燥、唇干、咽痛、头痛、手足心热等现象。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如蔬菜宜选用大白菜、菠菜、冬瓜、黄瓜、白木耳、萝卜、莲藕;肉类可食鸭肉、青鱼、乌骨鸡、龟肉等;水果宜多吃些香蕉、秋梨、石榴等。多食芝麻、核桃、蜂蜜也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。初秋时节,天气仍较热,空气潮湿,闷热蒸人,且秋季瓜果成熟,难保人们不贪食过度,这些均会伤损脾胃,所以秋天早晨多吃些粥,宜选用百合莲子红枣粥、银耳枸杞粥等清补、平补之品既可健脾养胃,又可带来一日清爽。但要特别注意饮食清洁卫生,节制冷食、冷饮,不宜过量食用大鱼大肉、瓜果,以免伤及肠胃,引发肠炎等疾病。适度饮水是秋天润燥、防燥不可少的措施,但饮水以少量频饮为佳,不宜暴饮。
体质调养很重要
人体的体质常见的有阴虚、气虚、阳虚、湿热等。不同体质的人在秋季出现的症状有所不同, 调养的方案则有差异。阴虚体质:这类人在这个季节除有秋燥的普遍症状外,还伴有手足心热、心烦、脸红、喜食冷饮等,平常可以选用枸杞、麦冬、玄参、玉竹泡水喝。气虚体质:这类人群常伴有体倦乏力,面色苍白,气短,出汗多,可以用党参、黄芪、白术泡茶饮。阳虚体质:这类人通常有怕冷、容易大便稀溏,小便颜色清,量多等。因此不能食凉性食物,要吃白色润肺的食物如豆浆、牛奶、杏仁、银耳、百合、梨。但阳虚体质的人在吃百合、梨时一定要煮一下,这样能达到润而不寒的效果。药饮方面,可选用生姜、麦冬泡水。湿热体质:这类人在秋季容易口干、上火、口腔溃疡、便秘。普通的秋季“润食”已不能缓解这些症状,可以选用金银花、菊花、麦冬等冲泡,饮食上可以吃杏仁、苦瓜、白萝卜、冬瓜、黄瓜等。
精神调养勿轻视
首先要经常保持乐观情绪,保持祥和安静的心态。秋高气爽,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,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,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做有氧运动,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,如:慢跑、打乒乓球、羽毛球、跳交谊舞等,或到大自然中去旅游,呼吸天然氧吧会使人感到全身轻松,心旷神怡。初秋时不宜着衣太多,加强机体锻炼,方可增强气候转冷时的耐力,但也要随气温下降转冷及时增添衣被,避免外感风寒,伤风感冒。起居宜早起早睡,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,早起以舒达阳气。近代研究表明,秋天适当早起,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,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,舒展活动一下全身,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。
湿邪贼风要当心
秋季从立秋到霜降有6个节气。此时,夏天的暑气还没有结束,秋天地气上升,须防湿气阴邪,伤脾阳而发生水肿或腹泻症状。防湿主要应以祛湿化滞、和胃健脾的膳食为主。如莲子、苡米、冬瓜、莲藕、山药等。秋天气候多变,早晚温差大,冷热失常,凉风习习,有的人爱开窗而睡,而睡眠中人体免疫机能降低,阵阵凉风又吹起地面尘土,细菌病毒乘虚而入,往往使人防不胜防,而使人生病,中医称之为贼风。如人体受到夜间贼风侵袭,就会产生全身酸痛,疲乏无力,甚至引起咽炎、气管炎、口歪眼斜、面部神经麻痹等疾病。